创业板三周年:贡献40%境内IPO 半数企业获VC/PE支持

图1-2008Q4-2012Q3中国企业境内外IPO数量与融资额统计
  根据清科数据库统计,在经过六个季度的上升期后,伴随着经济大环境的不景气,中国企业在创业板的上市数量以及融资规模,都开始大幅下降。2012年1季度以来,创业板的IPO数量以及融资规模虽逐渐回升,但依旧处于低位,创业板进入蛰伏期。
  中国创业板市场自2009年10月30日首批企业挂牌以来,已经运行了三年的时间。创业板是我国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完善创业板是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创业板经历了初期疯狂与躁动后,逐渐进入蛰伏期,清科研究中心对创业板运行三年来的数据进行梳理,旨在帮助投资者了解创业板的发展及现状。

  中国企业境内外IPO形势不佳 创业板处于蛰伏期

  受2009年四季度创业板开板的影响,中国资本市场在2009年四季度之后形成了一个上市高潮,IPO融资规模和上市数量大幅度上升,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的萎靡,从2011年三季度开始,中国企业的IPO状况开始回落,截至29日,2012年10月份中国企业境内板块IPO数量仅为4个,当月仅有1家企业登陆深圳创业板,IPO数量和融资规模已降至创业板开闸之前的水平。

  根据清科数据库统计,截止至2012年10月29日,共计有355家企业登陆深圳创业板,占同期境内IPO数量的41.8%,融资规模达到344.45亿美元,占同期融资规模总额的24.0%,平均每家企业的融资额约为0.97亿美元。在深圳创业板开闸的三年来,单个企业融资额最高的是碧水源,融资规模高达3.74亿美元,而创业板单个融资规模最低的企业是同有科技,融资规模仅为0.09亿美元。同期,上海证券交易所有93家企业完成IPO,深圳中小企业板亦有400家企业挂牌交易,其中上交所的融资规模达537.52亿美元,平均融资额5.78亿美元,中小板融资规模约为552.94亿美元,平均融资额约为1.38亿美元。从IPO数量来看,深圳创业板在境内三个市场中处于中位,但是,融资规模和平均融资额都相对较低。

  表1 2009年10月30日-2012年10月29日境内资本市场IPO状况

根据清科数据库统计,在经过六个季度的上升期后,伴随着经济大环境的不景气,中国企业在创业板的上市数量以及融资规模,都开始大幅下降。2012年1季度以来,创业板的IPO数量以及融资规模虽逐渐回升,但依旧处于低位,创业板进入蛰伏期。

  图2 创业板三周年上市企业数量及融资额统计

机械制造行业占据高位 IT、电子和生物医药行业表现突出

  截止至2012年10月29日,深圳创业板IPO企业共涉及20个一级行业。从IPO个数来看,机械制造行业的IPO企业有88家,占创业板三年上市企业数量的24.8%,融资规模达到84.16亿美元。紧随其后的IT、电子及光电设备以及生物技术/医疗健康等行业的IPO个数也相对较多,分别占比12.1%、11.5%和11.5%,IPO个数排名前四的行业占创业板上市企业个数的六成以上。食品&饮料和服装及纺织行业的IPO企业个数较少,各有1家企业在深圳创业板挂牌交易。同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完成IPO的93家企业中,机械制造行业有18家,和创业板名列首位的行业相同;而在IT、生物技术/医疗健康等创业板挂牌较多的行业中,上交所都仅有1家企业登陆。和深圳中小企业板相比,创业板挂牌企业与中小板挂牌企业行业差异并不明显,但值得一提的是,金融和房地产行业的企业仅在深圳中小企业板完成IPO,而在创业板并未出现。

  从融资规模来看,由于机械制造行业在深圳创业板成功IPO个数较多,因此该行业的融资规模也相对较大,84.16亿美元的融资额占创业板三年融资总额的24.4%,平均每家企业的融资规模约0.96亿美元。生物医药行业的融资规模仅次于机械制造行业,约49.13亿美元,占创业板融资规模总额的14.3%,平均每家企业融资规模达到1.20亿美元。除此之外,电子及光电设备、IT等行业在创业板IPO企业中表现抢眼,融资规模分别占比10.9%和9.5%。

表2 创业板三周年上市企业行业分布(2009年10月30日-2012年10月29日)

  创业板上市企业地域分布不均 北京、江苏、深圳名列三甲

  根据清科数据库统计,在创业板推行的三年间,355家成功登陆的企业分布在23个省级行政区域和1个经济特区。主要分布在北京、江苏、深圳以及浙江等东部经济较发达的区域。其中北京地区以53家企业登陆创业板市场位列首位,上市数量占创业板企业总数的14.9%,融资规模达59.22亿美元,占创业板融资规模总额的17.2%,平均每家企业的融资额约为1.12亿美元。

  图3 2009年10月30日-2012年10月29日深圳创业板地域比较

 

上一页 1 2 下一页
法律声明:
1、 凡本网注明来源“将才网”的作品,版权均属于“将才网”,转载请注明“转自将才网”;
2、凡本网未注明来源“将才网”的作品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作品内容的实质真实性负责,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;
3、本站力求以准确的数据和资料向需求者提供资讯、资料,可能会有未经某些网站和组织许可应用相关资讯和图片,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,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处理。

Copyright © China Top Human Resource. All Rights Reserved. 将才网 版权所有
京ICP备09023438号-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697